药学院张志平教授团队拓展肿瘤联合治疗新领域
免疫疗法可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抑制肿瘤转移,延缓复发。但是,肿瘤组织中的免疫抑制性环境会削弱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表明,一些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的同时,还能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和调控免疫抑制性环境,增强抗肿瘤效果。然而,化疗与免疫治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理差异较大,想要控制联合药物的剂量与释放特性,合理的药物递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张志平教授带领的纳米药学研究团队近期构建了多种以肿瘤微环境为靶点的新型药物递送载体,用于肿瘤的免疫联合治疗。基于肿瘤微环境特性,构建了一种肿瘤微环境敏感的红细胞膜包被纳米凝胶,用于化疗药物紫杉醇和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的荷载。这种新型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及微酸环境响应能力,可显著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穿透,其介导的免疫联合化疗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促进抗肿瘤免疫效应,改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该工作以题为《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膜包被纳米凝胶介导联合疗法抗肿瘤》《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sponsive Nanogel for the Combinatorial Antitumor Effect of Chem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的研究于8月31号在线发表于纳米权威学术期刊《纳米快报》《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2.712)。论文第一作者为2014级博士生宋庆乐同学,谭松巍副教授和张志平教授为通讯作者。

此外,该团队还构建了一种具有仿生特性的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微泡,用于介导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该体系可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利用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对肿瘤产生直接的杀伤,诱导肿瘤的免疫原性凋亡,进一步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有效抑制小鼠黑素瘤的增长和转移,并显著延长小鼠肝腹水瘤的生存期,60%的老鼠实现无瘤生存150天以上。该工作于9月13号在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2.124)在线发表,题为《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微泡用于肿瘤的免疫化疗研究》《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Microvesicles for Combinational Immunochemotherapy against Tumor》。该论文第一作者为2015级博士生吴婷婷同学,张志平教授为通讯作者。

张志平教授领导的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5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no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Theranostics等杂志发表通讯作者文章20余篇,且多篇文章为ESI高被引论文。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和自主创新重点专项等的资助,并得到了药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北省现代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